新华财经开罗8月14日电埃及把绿氢产业纳入国家经济发展优先事项,并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发展目标。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国际能源企业纷纷参与进来,与埃及签署谅解备忘录。但据记者调查发现,受绿氢生产成本高、欧洲市场绿氢需求尚未释放而缺乏承购合同,预计基础设施仍待完善等因素制约,这些谅解备忘录实际转化成投资协议并最终落地的数量很少。
不过,分析人士认为,埃及绿氢项目的机会是切实存在的,中国企业可重点关注其核心优势与埃及需求相符的领域。
埃及土地资源充足,拥有优良的太阳能和风能生产条件,苏伊士运河经济区连接国际重要海运航线,并且靠近欧洲市场,非常适合绿氢生产和出口。2022年,埃及把绿氢产业纳入国家经济发展优先事项。此后,埃及政府接连出台多项政策举措,促进绿氢产业发展。
2023年8月,埃及成立国家绿氢委员会,负责监督该国绿氢战略的实施情况,审查有关绿氢及其衍生物的所有法律法规,破除投资障碍。
为了加强与国际合作伙伴和金融机构的合作,促进绿氢产业的研究、开发和投资,2024年8月埃及启动国家低碳氢能战略。根据该战略,埃及将扩大绿氢及衍生物生产、增加国内工业和运输业氢能使用量。埃及石油和矿产资源部长卡里姆·巴达维表示,到2040年,埃及绿氢及其衍生品产能将达到580万吨,占据全球氢能市场5%至8%的市场份额,为GDP贡献近180亿美元,创造超过10万个工作岗位。
为了实现战略目标,埃及政府需要吸引国内外企业参与和国际金融机构融资。为此埃及政府推出一系列激励措施,不仅对符合一定条件的绿氢项目实施33%至55%不等的税项减免,还免除项目原材料、机器设备等进口环节的增值税、印花税和关税,对出口的绿氢及其衍生品免征增值税。
在多重利好政策的推动下,沙特国际电力和水务公司、阿布扎比未来能源公司、斯卡泰克公司等国际能源企业纷纷参与进来。中国能建、中国建筑等中国企业也积极参与埃及氢能项目合作。
然而,据记者了解,目前,埃及与国际公司已经签署了30余个绿氢项目谅解备忘录,但这些谅解备忘录实际转化成投资协议并最终落地的数量很少。
尽管埃及采取了积极主动的立场,但实现其绿氢愿景仍面临重重障碍。其中最直接、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是绿氢高昂的生产成本。目前,利用绿色电力电解水生产的绿氢比传统的制氢方法成本高得多。受到可再生电力和电解槽价格的影响,初始资本支出仍然相当可观。
进一步,要实现绿氢具有竞争力的大规模生产需要巨额投资,这就使得融资成为关键问题。尽管私人投资者对绿氢持积极态度,但由于缺乏长期、稳定的销售合同,他们也不愿投入大量资金。
再者,未来绿氢价格存在随着技术改进而下降的可能,这也使得买家对以当前价格签署长期协议持谨慎态度,进而又影响到项目开发商的融资。
此外,埃及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构成挑战。目前埃及超过80%的绿氢项目都选址在苏伊士运河经济区。尽管埃及拥有较完善的电网和天然气管网,但是为了适应大规模发展绿氢产业,还需要对现有管网设施进行大规模升级。 这包括建设专用管道、氢气储存设施、增强港口能力,以及进一步扩建电网,以便将大量可再生能源从偏远的南部地区输送到沿海生产中心。
除了基础设施以外,制度环境也构成影响埃及绿氢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明确且稳定的法律和监管框架对于吸引大规模投资至关重要。但目前埃及关于绿氢的法律和监管框架半岛(bandao) 半岛官方还在不断发展,投资者需要持续关注和评估投资激励措施的变化。
另外,由于通过电解生产绿氢需要大量的淡水,水资源短缺是另一个制约因素。虽然海水淡化厂可以提供所需的淡水,但它们会增加能源消耗和项目总成本,因此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策略至关重要。
面对埃及市场绿氢产业发展的雄心壮志和现实中的种种制约,中国企业的机遇又有哪些?
对于这一问题,埃及中国大学石油与工程系主任萨尔瓦特·拉吉卜表示,中国企业在埃及可再生能源和基础设施项目方面有出色业绩,在整个绿氢价值链中拥有技术和定价优势。他建议中国企业重点关注其核心优势与埃及需求相符的领域。
拉吉卜进一步举例说,一个领域是大型绿氢和绿氨生产项目的 EPC(工程、采购和施工)和直接投资。另一个领域是在埃及生半岛(bandao) 半岛官方产相关设备,特别是电解槽、面板和风力涡轮机等。
拉吉卜还指出,电网基础设施升级和能源存储解决方案也蕴藏着一个巨大的机遇。“由于绿氢生产离不开大规模可再生能源,为此埃及电网和能源存储系统需要进行大规模升级和扩展。”他说,“中国企业在智能电网、高压输电线路和电池储能系统(BESS)方面表现出色,可关注相关商机。”
此外,拉吉卜还说,由于绿氢生产耗水量大而埃及水资源短缺,海水淡化和管理解决方案领域也存在投资机会。他建议,拥有海水淡化技术专业知识的中国公司可以关注建设和运营专门用于绿氢项目的海水淡化厂的机会。
国际集团埃及分公司负责人苏树鹏也对记者表示,埃及绿氢项目的机会是切实存在的,但当前该产业仍在起步阶段,大规模建设的热潮还未到来,建议中国相关企业持续跟踪最新动态,与埃及业内人士保持紧密联系,同时做好自身能力建设,以便未来把握住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