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中国大陆)官方网站

预警到行动看海口如何构建气候适应型城市?—半岛-中国官方网站

欢迎您访问 半岛官网!

半岛简介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欢迎来电咨询

0317-6288901

新闻资讯

全国服务热线

0317-6288901

技术过硬,据实报价

管业知识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管业知识

预警到行动看海口如何构建气候适应型城市?

2025-03-08 07:32 已有人浏览 小编

  河水清澈,水草摇曳,鱼儿游弋,游人在岸边散步……人水和谐的美好画面,是如今椰城不少河湖的现状。站在海南省海口湾世纪公园里,常常能见到成群的白鹭划过海面,“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在这里成为现实。这些都是海口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有力见证。

  今年5月,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8部门公布首批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海口市成为海南省唯一入选的城市。面对极端天气带来的各方面威胁,海口从不断提升预警预报能力、提高城市“含绿量”、建设海绵城市等方面打出“组合拳”,将气候适应城市理念深度融入城市更新和改造中,不断探索全域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新路径。

  “海口市应急管理局发布温馨提示:受台风‘摩羯’的影响,9月5日夜间至9月7日白天,海南岛将有剧烈风雨天气过程。请在海边游玩人员及时离开岸边,勿在海边逗留……”今年第11号台风“摩羯”影响期间,海口市应急管理局实时通过媒体和手机短信发布温馨提示,让市民游客及时了解台风所带来的影响,并做好相应防护。

  在灾害天气来临前,海口市气象、水利、海事等部门依托专业监测预警平台,科学研判发展趋势;旅游文化、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职能部门通过应急指挥平台,开展跨部门、跨地区风险会商研判。“我们结合专家库意见,形成专业风险提示和防范建议。”海口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还通过分析汇总多部门信息,全方位、全过程、全区域指导企业和社会公众做好应对防范工作。

  海口市高度重视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开展了多项治理措施,“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不仅注重气象灾害应急和事后救灾保障,还注重事前预报预警能力。”海口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海口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降雨量大且降雨集中,加之地势平坦,易遭受洪涝潮的三重夹击。复杂多变的天气,对天气预报预警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公众看到的一条条精准的实时预报信息,其背后是气象部门日复一日的观测和预报技术的不断提升。

  近年来,海口市气象预报准确率逐年提升,气象预报精确到1公里、逐小时更新,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提前至15分钟,24小时气温预报准确率超过90%,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5%。同时,海口市还建成灾害性天气监测体系,全市布有34个区域自动站,14个单点雨量站,形成了涵盖地面、高空、海洋、环境等领域的综合观测业务体系,实现灾害性天气监测全覆盖。

  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是海口市民绿色生活的幸福写照。绿地、森林、湿地对调节城市气候具有重要作用,在建设气候适应性城市的过程中,加强对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管理,能够增强城市对气候的适应程度。近年来,海口市用绿色发展理念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园林景观,促进城市环境质量和生态品质不断提升。

  在提高城市“含绿量”方面,海口市还在积极寻求更多元化、更深层次的“增绿”方式。

  海口市水系纵半岛平台 半岛网站横,湿地众多,而湿地就像城市的“肾”,具有调蓄城市微气候、涵养水源、增加生物多样性等作用。海口创新建立“湿地+”保护修复模式,建设美舍河国家湿地公园和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拯救性保护海口潭丰洋万亩湿地,推动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塘还林(湿)等,多措并举让湿地融入市民生活。2018年10月,海口市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

  每到3月份,海口就提前步入夏季,高温天气长达7个月之久,打造“清凉城市”成为推进气候适应性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

  近期,南渡江畔一条林荫道被网友赞为绝美“森林隧道”、海南版“绿野仙踪”,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往拍照打卡,一跃成为海口新打卡地。像这样的林荫道,海口还有不少,如海达路、海甸六东路、秀英的港华街等。海口市园林环卫局绿化科科长陈红光介绍,在气温高的白天,林荫道与没有行道树的道路相比,平均可降温3-6℃,并能有效降尘、减少紫外线伤害。

  “建设林荫道是城市最常见、最有效的自然遮阴降温方式之一。2024年海口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清凉城市’‘公园城市’规划设计,探索可持续的城市降温创新实践。”陈红光介绍,目前,海口已启动全市林荫道的建设工作,新建改建林荫道40条,形成上规模的“城市绿廊”体系。

  暴雨后的椰城,空气格外清新。11月12日下午,海口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里,绿草如茵,蜿蜒的园路上难见水渍,不时可见散步休闲的市民。

  “这个公园像块海绵,因为透水的路面‘喝水’很快。”深度参与美舍河水体治理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治水专家王晨表示,湿地入城还可以缓解周边道路积水,显现海绵城市的显著成效。暴雨考验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海口瞄准城市基础设施短板,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系统施策加快城市更新力度,通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景观提升,生态治水,逐渐提升城市蓄洪排涝能力。

  推进海绵城市项目建设也是应对极端天气不可忽视的环节,在加快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同时,海口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加快构建完善的城市内涝防治体系,系统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据介绍,海口结合“渗、滞、蓄、净、用、排”等海绵城市功能要求,通过推进海绵型新老城区、建筑小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等基础设施和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建立城市防洪排涝指挥系统,提高居民应对意识,加强城市对洪水的避险自救能力。

  “针对海口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特点,海口对城市给排水、供电、供气、交通、信息通讯等生命线系统提高了设计标准,同时,积极推进城市防洪排涝指挥系统建设,提高居民应对意识,加强城市对洪水的避险自救能力。”海口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海口市还通过道路改造、积水点改造、排水道清淤等手段,较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海口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薄毅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探索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机制和模式,总结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和做法,不断提升城市气候适应能力。

  同时,加大城市气候变化总体特征、极端气候灾害事件、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基础设施风险分类研究,吸取应对超强台风“摩羯”等极端气候事件冲击的经验总结,因地制宜做好城市韧性发展的顶层设计,优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系统梳理海口市气候条件和城市建设特点,开展“清凉城市”建设试点,推动将适应气候变化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与预警到行动看海口如何构建气候适应型城市?相关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