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中国大陆)官方网站

久负盛名的青岛下水道—半岛-中国官方网站

欢迎您访问 半岛官网!

半岛简介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欢迎来电咨询

0317-6288901

新闻资讯

全国服务热线

0317-6288901

技术过硬,据实报价

管业知识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管业知识

久负盛名的青岛下水道

2025-01-21 13:17 已有人浏览 小编

  近年来,北京、广东、武汉等大城市都遭遇过“雨水围城”的尴尬。有人曾经说过:“验证一个国家和城市是否发达,一场雨足矣!”可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埋在地下不为人知的排水系统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而说到地下排水系统,青岛的下水道值得一提。

  在媒体描述中,德国在青岛建造的下水道“宽敞到可以跑解放牌大卡车”,被认为是中国早期工业化时代的一个传奇、城市科学规划建设的典范。德国人把西方最新的城市设计理念带到了青岛,并遵循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把城市道路、上下水管网、电力照明、绿化等置于建设的首位。

  1898年7月至8月,初来乍到的德国规划者经历了青岛第一个雨季,雨量非常大,原本相对平整的土地被湍急的水流冲得沟壑纵横,当地的建筑也遭到很大破坏。这使德国规划者意识到,如果将来不想与经常发生的水患作斗争,在城建时,就必须特别注意雨水排泄问题。同时,进入雨季后,大量污水混合着雨水渗入水井,饮用水源被污染,导致肠炎和伤寒在水土不服的德国人中流行,大量德国官兵因此病死。出于公共卫生安全考虑,德国人开始集中力量进行下水道的规划。按照1898年3月签订的《胶澳租借条约》,德国“租借”青岛99年。因此,德国殖民者在规划之初,就按照适用100年的高标准来进行设计和施工,如此长远的考虑,可称之为百年“大工程”。

  从1898年10月起,德国殖民者在青岛征购土地,强迁前海一带村庄的居民,然后把中山路南段以东,自德县路过观象山、信号山至太平山一线以南至海边的房屋悉数拆除,划为欧人居住区,建设新市街,并在主要街道下铺设3200米下水管道,均为雨水管道。污水则用马桶收集搬运,后意识到用马桶收集有碍卫生,于1901年开始规划污水管道,历时两年完成,1903年开始招标建设,至1905年,欧人区的排水管道铺设初具规模。1906年污水下水道基本建成,到1909年,欧人区的房屋几乎全部接通了污水下水道。

  为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德国人在铺设排水管道的同时,还充分利用青岛三面环海、东高西低的丘陵地形,依自然坡度在前海一带建设明沟暗渠,主要设有龙口路、安徽路、中山路、贵州路等12条大的暗渠。1900年,在天津路、北京路、济南路等道路两侧修筑雨水明沟。1905年,为避免雨水冲刷道路,在大鲍岛东部部分街道修筑2600米明沟,沟底及两侧均用沟石予以加固,以便更好地导流雨水。通过地上明沟与地下暗渠建设相结合,城市排水系统逐步完善。

  青岛的排污系统分为分流式和混合式两种。分流式下水道是指雨水和污水分别排入不同管道,粪便和生活污水从一个管道流出,经过处理后流入近海。雨水则从另一管道流出,由于雨水管内杂质少,可直接抽水放流,欧人居住区和前海一带基本铺设的是这种分流式管道。当时德国人在青岛施行华洋分居而治,华人区和欧人区之间由一道分水岭自然隔开,因此,华人区的地表水不会流经欧人区,只保证欧人区地下水不被污染。建设之初,雨水下水道的尺寸是根据青岛雨季最大降水量而确定的,高达两米,在大雨滂沱时,具有鲜明的优越性。1911年9月,台风北上华北,带来大量降雨,上海、天津“街道成河、广场成海”,而青岛则安然无恙。

  污水处理要比雨水处理复杂得多,污水处理设施也是下水道系统设计的精华所在。在污水下水管道的规划中,总督府提出要在已建有密集房屋的欧人区、大鲍岛华人区和德国兵营,装设能冲刷粪便的下水道系统,而在台东镇、台西镇两个中国劳工居住区未设计排污管道,依然使用马桶清运粪便。污水处理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实行分区排泄。全市依地势分为四个集水区域,各区水道中的污水进入四个集水总道,顺地势往偏僻海域流去。为确保青岛前海海水、海滩不受污染,德国人对排污口位置精心选半岛平台 半岛网站择,最终在团岛最西端,紧靠胶州湾入口的海峡处选定了排污口,该地不仅水深,而且强烈的潮汐海流能迅速把沉淀物冲走。当然,这个排污口远离主城区,仅靠自然落差是不够的,为此,德国人又在靠近小港的城市最低点设立一个污水泵站,用电力驱动污水加速流动,避免淤积,除污净尽。

  青岛是中国最早实现下水道雨污分流的城市。同为租界的上海直到1923~1927年间才实现雨污分流。1918年以前,香港也同样没有污水下水道,仍使用干式马桶系统,这时的青岛欧人商业区已经开始安装冲水厕所了。

  混合式下水道是指雨水、污水排泄物从同一管道排出。1906年,德国人在对青岛的降雨和垃圾产生量有进一步了解后,从成本考虑,开始在青岛港口区修建比较经济的混合式下水道。这种管道可以降低建设及后续维护费用,但下大雨时,如果纳水截面不够,水流就会通过紧急出口流入大海,未能流到总泵站,这时混合下水道就暴露出其相对于雨、污分流系统的缺点。到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前,港口区始终没有密集的建筑,所以德国当局就没有再继续建相对廉价的混合下水道。

  德国人建设青岛下水管道考虑周全,严格按照标准设计建造。主干排水管道均用陶土烧制,长约1米,内径75~450厘米不等,从上游到下游逐步加粗。两管接口处有螺旋,便于衔接,周围则用沥青混合麻丝及沙土缠涂,比较坚固持久,且防渗漏。管道截面呈上宽下窄的鹅蛋形,下面较窄部分被贴上光滑的瓷片,这种结构,除能加快水流,保证排水通畅、减少淤积外,还有防腐作用。管子埋在街道两侧路边路沿石下约2米,每隔40~50米设一雨水斗或入孔,上面覆以铁箅子。雨水斗主要用来沉淀冲集的泥沙和杂物,其横截面呈“h”形,雨水进入后先将泥沙和杂物沉淀到左边“斗”中,雨水则流入右边支管。如此一来,既便于清理泥沙杂物,又不会堵塞整个排水管道。其支管用于接通地下的雨水干道管网,雨水随干管流进暗渠,排入大海。

  青岛早期铺设的下水管道在不同区域有不同标准,大体是依据人口密度及排污量大小确定埋设管道口径,如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人口密度不同,排水量差别很大,铺设的污水、雨水管道的口径也相应随之变化。普通道路的地下一般铺设200毫米、150毫米口径下水管道。但在体育场这类特殊区域,排水管道口径则有所不同,体育场周围人口密度低,生活污水排放量小,污水排泄能力不需太大,因此通常铺设200毫米、150毫米、100毫米等口径的排污管道,但此处对雨水的排放能力则要求更高一些,铺设的雨水管道口径分为400毫米、300毫米等几种,这样才不会因下雨导致附近路面积水。

  据统计,德占青岛17年,下水道建设总共投入600多万马克,铺设污水管道31808米,雨水管道36855.55米,混合式管道9282.6米,占老城区下水管道的45%左右,奠定了近代青岛城市排污系统的基础。1914~1922年日本侵占青岛期间,铺设的下水管道和德占时期差不多,铺设污水管道32074.09米,雨水管道41062.68米,混合式管道11233.97米。1922年底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伴随城市住宅、工厂、市街的继续扩建,同步配套建设了下水管道。1922~1938年间,新建污水管道21521.6米,雨水管道5384.8米,混合式管道4073.6米,分流式管道是混合式的5倍。从中可以看出,混合式管道在青岛的排污系统中仅占一小部分,雨污分流式下水道比重较大。同一时期,市政建设发达的日本,下水管道也大多采用合流式。德国人在青岛立城之初,就实施雨污分流,分类排放,在一百多年前就意识到这一点实属不易,时至今日,国内有些城市仍做不到。

  可以说,德国人对青岛的建设是煞费苦心且目光长远的。在德国人看来,青岛地下管网建设不是单纯的市政建设,而是事关德国在东亚的“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迫切希望把青岛建成东亚的一个“模范殖民地”,彰显自身能力,与英、法竞争,示范给中国人看,所以在青岛不惜代价地采用当时最新的科学技术,运用国家干预和军队管理,在市政建设、行政管理、路网建设、卫生保健等方面都采取了诸多政策和措施,客观上对青岛形成现代化的城市公共设施发挥了重大作用。

  但也应认识到,德国人当年搞雨污分流的初衷并不是想造福青岛的中国百姓,而是让欧美殖民者享有干净卫生的宜居环境。老青岛的雨污分流式下水道大都集中在欧人居住区,这些污水经泵站加压后流经华人区的合流管道再排入海中,导致华人区的环境质量明显低于欧人区。就目前而言,德国人修建的排水管道只占今天青岛市南区的一小部分,大量的排水系统主要还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延续的依然是雨污分流理念,能做到对95%以上的污水进行全收集和全处理,保证了岛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让全体市民受益。因此,不能把青岛城市防汛能力全归功于德国人。

  近年来,北京、广东、武汉等大城市都遭遇过“雨水围城”的尴尬。有人曾经说过:“验证一个国家和城市是否发达,一场雨足矣!”可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埋在地下不为人知的排水系统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而说到地下排水系统,青岛的下水道值得一提。

  在媒体描述中,德国在青岛建造的下水道“宽敞到可以跑解放牌大卡车”,被认为是中国早期工业化时代的一个传奇、城市科学规划建设的典范。德国人把西方最新的城市设计理念带到了青岛,并遵循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把城市道路、上下水管网、电力照明、绿化等置于建设的首位。

  1898年7月至8月,初来乍到的德国规划者经历了青岛第一个雨季,雨量非常大,原本相对平整的土地被湍急的水流冲得沟壑纵横,当地的建筑也遭到很大破坏。这使德国规划者意识到,如果将来不想与经常发生的水患作斗争,在城建时,就必须特别注意雨水排泄问题。同时,进入雨季后,大量污水混合着雨水渗入水井,饮用水源被污染,导致肠炎和伤寒在水土不服的德国人中流行,大量德国官兵因此病死。出于公共卫生安全考虑,德国人开始集中力量进行下水道的规划。按照1898年3月签订的《胶澳租借条约》,德国“租借”青岛99年。因此,德国殖民者在规划之初,就按照适用100年的高标准来进行设计和施工,如此长远的考虑,可称之为百年“大工程”。

  从1898年10月起,德国殖民者在青岛征购土地,强迁前海一带村庄的居民,然后把中山路南段以东,自德县路过观象山、信号山至太平山一线以南至海边的房屋悉数拆除,划为欧人居住区,建设新市街,并在主要街道下铺设3200米下水管道,均为雨水管道。污水则用马桶收集搬运,后意识到用马桶收集有碍卫生,于1901年开始规划污水管道,历时两年完成,1903年开始招标建设,至1905年,欧人区的排水管道铺设初具规模。1906年污水下水道基本建成,到1909年,欧人区的房屋几乎全部接通了污水下水道。

  为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德国人在铺设排水管道的同时,还充分利用青岛三面环海、东高西低的丘陵地形,依自然坡度在前海一带建设明沟暗渠,主要设有龙口路、安徽路、中山路、贵州路等12条大的暗渠。1900年,在天津路、北京路、济南路等道路两侧修筑雨水明沟。1905年,为避免雨水冲刷道路,在大鲍岛东部部分街道修筑2600米明沟,沟底及两侧均用沟石予以加固,以便更好地导流雨水。通过地上明沟与地下暗渠建设相结合,城市排水系统逐步完善。

  青岛的排污系统分为分流式和混合式两种。分流式下水道是指雨水和污水分别排入不同管道,粪便和生活污水从一个管道流出,经过处理后流入近海。雨水则从另一管道流出,由于雨水管内杂质少,可直接抽水放流,欧人居住区和前海一带基本铺设的是这种分流式管道。当时德国人在青岛施行华洋分居而治,华人区和欧人区之间由一道分水岭自然隔开,因此,华人区的地表水不会流经欧人区,只保证欧人区地下水不被污染。建设之初,雨水下水道的尺寸是根据青岛雨季最大降水量而确定的,高达两米,在大雨滂沱时,具有鲜明的优越性。1911年9月,台风北上华北,带来大量降雨,上海、天津“街道成河、广场成海”,而青岛则安然无恙。

  污水处理要比雨水处理复杂得多,污水处理设施也是下水道系统设计的精华所在。在污水下水管道的规划中,总督府提出要在已建有密集房屋的欧人区、大鲍岛华人区和德国兵营,装设能冲刷粪便的下水道系统,而在台东镇、台西镇两个中国劳工居住区未设计排污管道,依然使用马桶清运粪便。污水处理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实行分区排泄。全市依地势分为四个集水区域,各区水道中的污水进入四个集水总道,顺地势往偏僻海域流去。为确保青岛前海海水、海滩不受污染,德国人对排污口位置精心选择,最终在团岛最西端,紧靠胶州湾入口的海峡处选定了排污口,该地不仅水深,而且强烈的潮汐海流能迅速把沉淀物冲走。当然,这个排污口远离主城区,仅靠自然落差是不够的,为此,德国人又在靠近小港的城市最低点设立一个污水泵站,用电力驱动污水加速流动,避免淤积,除污净尽。

  青岛是中国最早实现下水道雨污分流的城市。同为租界的上海直到1923~1927年间才实现雨污分流。1918年以前,香港也同样没有污水下水道,仍使用干式马桶系统,这时的青岛欧人商业区已经开始安装冲水厕所了。

  混合式下水道是指雨水、污水排泄物从同一管道排出。1906年,德国人在对青岛的降雨和垃圾产生量有进一步了解后,从成本考虑,开始在青岛港口区修建比较经济的混合式下水道。这种管道可以降低建设及后续维护费用,但下大雨时,如果纳水截面不够,水流就会通过紧急出口流入大海,未能流到总泵站,这时混合下水道就暴露出其相对于雨、污分流系统的缺点。到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前,港口区始终没有密集的建筑,所以德国当局就没有再继续建相对廉价的混合下水道。

  德国人建设青岛下水管道考虑周全,严格按照标准设计建造。主干排水管道均用陶土烧制,长约1米,内径75~450厘米不等,从上游到下游逐步加粗。两管接口处有螺旋,便于衔接,周围则用沥青混合麻丝及沙土缠涂,比较坚固持久,且防渗漏。管道截面呈上宽下窄的鹅蛋形,下面较窄部分被贴上光滑的瓷片,这种结构,除能加快水流,保证排水通畅、减少淤积外,还有防腐作用。管子埋在街道两侧路边路沿石下约2米,每隔40~50米设一雨水斗或入孔,上面覆以铁箅子。雨水斗主要用来沉淀冲集的泥沙和杂物,其横截面呈“h”形,雨水进入后先将泥沙和杂物沉淀到左边“斗”中,雨水则流入右边支管。如此一来,既便于清理泥沙杂物,又不会堵塞整个排水管道。其支管用于接通地下的雨水干道管网,雨水随干管流进暗渠,排入大海。

  青岛早期铺设的下水管道在不同区域有不同标准,大体是依据人口密度及排污量大小确定埋设管道口径,如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人口密度不同,排水量差别很大,铺设的污水、雨水管道的口径也相应随之变化。普通道路的地下一般铺设200毫米、150毫米口径下水管道。但在体育场这类特殊区域,排水管道口径则有所不同,体育场周围人口密度低,生活污水排放量小,污水排泄能力不需太大,因此通常铺设200毫米、150毫米、100毫米等口径的排污管道,但此处对雨水的排放能力则要求更高一些,铺设的雨水管道口径分为400毫米、300毫米等几种,这样才不会因下雨导致附近路面积水。

  据统计,德占青岛17年,下水道建设总共投入600多万马克,铺设污水管道31808米,雨水管道36855.55米,混合式管道9282.6米,占老城区下水管道的45%左右,奠定了近代青岛城市排污系统的基础。1914~1922年日本侵占青岛期间,铺设的下水管道和德占时期差不多,铺设污水管道32074.09米,雨水管道41062.68米,混合式管道11233.97米。1922年底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伴随城市住宅、工厂、市街的继续扩建,同步配套建设了下水管道。1922~1938年间,新建污水管道21521.6米,雨水管道5384.8米,混合式管道4073.6米,分流式管道是混合式的5倍。从中可以看出,混合式管道在青岛的排污系统中仅占一小部分,雨污分流式下水道比重较大。同一时期,市政建设发达的日本,下水管道也大多采用合流式。德国人在青岛立城之初,就实施雨污分流,分类排放,在一百多年前就意识到这一点实属不易,时至今日,国内有些城市仍做不到。

  可以说,德国人对青岛的建设是煞费苦心且目光长远的。在德国人看来,青岛地下管网建设不是单纯的市政建设,而是事关德国在东亚的“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迫切希望把青岛建成东亚的一个“模范殖民地”,彰显自身能力,与英、法竞争,示范给中国人看,所以在青岛不惜代价地采用当时最新的科学技术,运用国家干预和军队管理,在市政建设、行政管理、路网建设、卫生保健等方面都采取了诸多政策和措施,客观上对青岛形成现代化的城市公共设施发挥了重大作用。

  但也应认识到,德国人当年搞雨污分流的初衷并不是想造福青岛的中国百姓,而是让欧美殖民者享有干净卫生的宜居环境。老青岛的雨污分流式下水道大都集中在欧人居住区,这些污水经泵站加压后流经华人区的合流管道再排入海中,导致华人区的环境质量明显低于欧人区。就目前而言,德国人修建的排水管道只占今天青岛市南区的一小部分,大量的排水系统主要还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延续的依然是雨污分流理念,能做到对95%以上的污水进行全收集和全处理,保证了岛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让全体市民受益。因此,不能把青岛城市防汛能力全归功于德国人。

与久负盛名的青岛下水道相关的其他内容